灵岩禅寺位于六合区东南方向雄州镇灵岩山上。灵岩山,海拔170米,周十九里,因“山无锐峰,岩峦层耸,四面如一,岩际常有灵瑞”而得名,自古便有六合第一名山之誉。灵岩山是雨花石的主要产地,山上名胜古迹众多;偃月崖、仙人洞、鹿跑泉、白龙池等自然景观不仅风景奇绝,而且皆有动人传说流于民间;“灵岩积雪”乃六合八景之一。
灵岩禅寺建在灵岩山的半山腰,故又俗称“半山寺”。据《六合县志》记载:“唐咸通中,神建禅师受法于四祖,有逢岩即止之语,遂建道场于此岩下,为法义禅院”。据此算来,自唐以降,该寺迄今已有1140多年的历史。悠久的历史,再加上又曾尊为皇家寺庙,灵岩禅寺在佛教界一直保有较大的影响力;众多文人墨客亦不吝赞美之辞,留下诸多诗篇佳句。
灵岩禅寺饱经沧桑,且兴且衰;“咸丰八年,寺毁于贼,塔势倾圮,待修甚急”;在抗日战争时期,该寺最终尽毁于日寇的炮火。直至2002年5月,原六合县撤县建区,欣逢盛世,百业待兴,为构建宗教和睦、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,满足广大佛教信众的要求,六合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复建灵岩禅寺。
2003年初,灵岩禅寺复建工程正式启动;2006年11月9日,举行了观音造像开光典礼;至2008年9月,主体建筑及景观工程已全部竣工,先后建成了观音阁、大雄宝殿、钟楼、鼓楼、山门、围墙、方丈寮以及井亭等。寺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。目前,灵岩禅寺大雄宝殿的造像正在贴金,拟于2008年11月份举行开光仪式。
灵岩禅寺观音塑像一体三面,堪称江北最大一尊。该造像分为两个部分,一为莲花座,二为观音像。莲花座长6.19米,宽2.19米,观音像净高为9.19米,造像总高度为11.38米。三面观音正面为观音手持佛珠,代表如意吉祥;朝南侧面为观音手捧婴儿,誉为送子观音;朝北侧面为观音手捧净瓶,愿天下大众永葆平安。
灵岩禅寺寮房之前建有井亭一处,古井为唐朝所建,盛唐幽情,亘古至今。寺门之前植有竹林,竹林成片;风过处,竹声万壑,令人心旷神怡。林间进山神道隐见,依山势、伴神兽,直通山脚处的石牌坊;立于斯,极目远眺,灵岩禅寺四周古木参天,气势雄伟,重现古诗中描述的“数里入江路,千峰趋寺门,此中堪自适,钟馨尽朝昏”之境界。
据《六合县志》载,作为灵岩禅寺的延伸,灵岩山之巅曾建有七级浮屠一座。究其缘由,在于古人信风水,认为六合之所以科举人才屈指可数,原因就在于灵岩山“顶无锐锋”,故而在山顶建了一座塔,名曰“文峰塔”,即意在期望六合多出人才。不幸的是,此塔于光绪二十七年(公元1901年)五月,因年久失修而坍塌。目前六合有关部门正积极着手重建该塔。